(网经社讯)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当下,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正成为科技巨头竞逐的新战场。据网经社云计算台(CC.100EC.CN)获悉,继美团投资自变量机器人、星海图、它石智航等具身智能公司后,京东近期也加速在该领域的布局,接连投资智元机器人、千寻智能、众擎机器人和逐际动力,短短数月内完成四笔重要战略投资,展现出对具身智能产业的高度重视。
京东具身智能投资版图浮出水面
今年以来,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动作密集:
智元机器人(B轮投资):2025年5月,京东参与智元机器人B轮融资。智元以“远征A2”人形机器人和“灵犀X2”消费级机器人闻名,在深度学习、多模态感知技术上具备领先优势。
千寻智能(PreA+轮领投):7月,京东领投千寻智能近6亿元PreA+轮融资。该公司由前珞石机器人CTO韩峰涛创立,其自研VLA(Vision-Language-Action)模型“Spirit v1”可执行办公室整理、垃圾清理等任务,并推出国内首款高性能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Moz。
众擎机器人(A1轮领投):京东联合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等机构投资众擎机器人A1轮。众擎由小鹏“鹏行智能”创始人赵同阳创立,专注于高性能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,已实现双足至全人形产品的技术覆盖。
逐际动力(战略领投):京东近期战略投资逐际动力,该公司聚焦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量产及具身大模型研发,其“TRON 1”双足机器人已在巡检、配送等场景落地。
京东的这轮投资并非孤立行为,而是与其物流、零售业务深度协同的战略布局。早在2025年3月,京东便成立具身智能专项部门,并挖角商汤科技副总裁沈徽担任负责人。7月,京东推出“JoyInside平台”,整合大模型交互能力,为机器人厂商提供AI大脑支持,目前已接入MagicDog Pro、众擎PM01等多款机器人产品。
京东 vs. 美团:具身智能的两种布局逻辑
京东与美团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策略呈现明显差异:
京东:硬件+AI协同,强化物流与零售场景
京东的投资更偏向机器人硬件与AI模型的结合,如千寻智能的VLA模型与众擎的本体技术,均能应用于仓储分拣、无人配送等物流场景。其“JoyInside平台”则旨在打造统一的人机交互标准,降低机器人厂商的AI接入门槛。
美团:聚焦“具身大脑”与垂直场景
美团则更关注“具身大脑”技术,如投资的自变量机器人、星海图等公司专注于AI决策算法,而宇树科技、银河通用则侧重特定场景(如送餐机器人)的硬件优化。
行业分析认为,京东的布局更符合其自建物流体系的需求,未来可能通过具身智能技术优化仓储自动化、最后一公里配送等环节;而美团则希望借助机器人提升本地生活服务的效率,如无人餐厅、智能配送等。
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并行
从被投企业的技术进展来看,京东的投资标的均具备较强的商业化潜力:
千寻智能的Moz1机器人负载自重比达1:1,并实现全身零延时遥操作,可应用于工业巡检、高端制造等领域。
众擎机器人的Sim2Real技术能高精度还原仿真动作,使机器人完成空翻、高速奔跑等高难度动作,已与英伟达、京东等企业合作。
逐际动力的“LimX VGM”模型可利用人类操作视频训练机器人,无需真机数据,大幅降低AI训练成本。
京东零售CEO此前曾表示,未来五年内,机器人将在仓储、配送、客服等环节承担30%以上的工作。此次投资的三家公司,恰好覆盖了机器人感知(千寻)、运动控制(众擎)和AI决策(逐际动力)三大核心技术层,显示出京东构建完整技术链的野心。
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
具身智能被视为继大模型之后的下一个AI风口。据行业预测,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,而中国凭借制造业基础和AI技术积累,有望成为核心竞争市场3。京东的连续投资,不仅加速了技术商业化,也可能重塑行业格局:
推动行业标准建立:京东的“JoyInside平台”若成功,或将成为机器人交互的通用接口,类似安卓之于智能手机。
加速物流自动化:具身智能机器人可能率先在京东物流体系落地,如无人分拣、智能配送等。
带动供应链升级:京东的投资将促进上游核心零部件(如力控关节、AI芯片)的国产化进程。
从电商到物流,再到如今的具身智能,京东正通过资本+技术的双重手段,构建自己的机器人生态。而随着美团、腾讯等巨头的加入,具身智能领域的竞争已从单点技术突破,升级为全产业链的生态博弈。未来,谁能在硬件、AI、场景落地三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,谁就有机会主导这场智能机器人的“军备竞赛”。